Username:  Password: 
Remember Me | Forgot Password 
心臟科
動脈硬化是心臟病或

動脈硬化是心臟病或腦血管疾病計時炸彈

 

根據衛生防護中心的數據,心臟病或腦血管疾病分別是香港第2及第4位的最常見致命疾病。於2006年,約有8,921人死於心臟病或腦血管疾病,佔總死亡人數的23.8%。動脈硬化,又稱「動脈粥樣斑塊」,是引致心血管疾病其中一種主要原因。

 

文:心臟科專科醫生林焯森

 

 

 

高血壓及吸煙等因素會破壞動脈內壁,令血液中的膽固醇流入動脈,並在動脈內壁不斷沉積,形成「斑塊」。「斑塊」令動脈逐步變窄,阻礙血液流通。另外,斑塊有機會糜爛及分裂,引起併發症如心絞痛、短暫性腦缺血、間歇性跛行、心肌梗塞(心臟病發)、中風、動脈瘤爆破。情況嚴重的,可引致死亡。斑塊積聚是一種漸進性疾病,過程是無聲無息,所以是心血管健康的計時炸彈

 

 

預防勝於治療、及早預防動脈硬化惡化

 

過往一項在私家診所進行的調查發現,動脈硬化在香港十分普遍,每年每10萬名40歲以上的香港人中,有180人至220人死於與動脈硬化的相關疾病。雖然動脈硬化可引致嚴重的心血管病,香港人對此病的預防意識不高。很多人認為此病是老年人的疾病,其實斑塊可早於成年初期已開始形成。因此,及早預防動脈硬化,可有效預防心血管病。

 

過往研究發現,除了能夠降低「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減低冠心病和心血管病的患病和死亡率外,他汀(statin)亦能減慢甚至消退動脈硬化。要消退動脈硬化,最少要將「壞」膽固醇降低40%,可以大幅降低出現心血管發病的機會。所以,大幅度降低「壞」膽固醇可,預防動脈硬化惡化,保持血管健康。

 

最近,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已核准一種在香港用於降膽固醇藥「瑞舒伐他汀」,配合飲食習慣,用作延緩動脈硬化惡化的輔助治療。瑞舒伐他汀是首種他汀被當局確認能延緩動脈硬化 。是次為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的批核,主要是依據一項名為「流星」(Measuring Effects on intima media Thickness: an Evaluation Of Rosuvastatin)的重要研究。研究以量度頸動脈中膜的厚度,衡量瑞舒伐他汀對於改善動脈中血小板積聚情況之效用。結果證實,每日服用瑞舒伐他汀40毫克,能為患有早期動脈硬化症狀、高膽固醇的病人,及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人士,延緩動脈硬化惡化。

 

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的認證,是在醫學上的重大突破。這是首次當局確認他汀為患有早期動脈硬化症狀、高膽固醇的病人,以及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人士,延緩動脈硬化惡化。以往的他汀藥物,只局跟於為有冠心病歷史的人士,延緩動脈硬化惡化。

 

 

 

 

 

 

 

認識「代謝綜合症」遠離心血管疾病

 

雖然香港的肥胖人口高達40%,但仍有很多人將肥胖問題置之不理。衛生署曾進行的調查亦顯示,約45%女士腰臀比例高於標準,即脂肪多分布於上半身及腹部,呈現所謂「蘋果形」身材。香港肥胖醫學會會長周振中醫生警告,肥胖可引發嚴重健康問題,其中最常見是形成「代謝綜合症」,因而引發心血管疾病。

 

小姐(化名)就是其中的一個。5年前,她由窈窕淑女變成肥妹一名。全盛時期,腰圍由25激增至35,由於患上「代謝綜合症」,所以認識了周醫生,並決心脫「肥」,希望拾回昔日「FIT CHU」的專稱。為令更多人了解「代謝綜合症」的禍害,小姐找來周醫生,當今期的專題訪問的嘉賓。

 

 

解構「代謝綜合症」

 

小姐:什麼是「代謝綜合症」?

 

周醫生:根據國際糖尿病基金(International DiabetesFoundation)的定義,「代謝綜合「代謝綜合症」的定義症」必須合乎以下兩個條件:

 

1. 中央肥胖:男士腰圍≥35.4(90厘米);女士≥31.5(80厘米)

2. 下列4項指標的兩項相關疾病:

l          三酸甘油酯:1.7 mmol/L

l          血壓:上壓≥130 mmHg;下壓≥85 mmHg

l          糖尿病/血糖高﹕5.6mmol/L

l          好膽固醇過低﹕男性1mmol/L,女性1.3 mmol/L

 

小姐:「代謝綜合症」可引起什麼疾病?

 

周醫生:代謝綜合症可提高心血管病的病發率。約10%代謝綜合症患者死於心血管病,而中風、心臟衰竭或糖尿病等病症的機會,也估計比一般人高出了三成。根據芬蘭的一項研究發現,患上「代謝綜合症」的人,因冠心病、心肌梗塞及中風等心血管疾病在7年間的死亡率達12%,而沒有患「代謝綜合症」的人,只是2.2%,「代謝綜合症」實在不容忽視。

 

 

 

 

中央肥胖 =「代謝綜合症」元兇

 

小姐:那種人容易患上「代謝綜合症」呢?

 

周醫生:中央肥胖人士較容易患上「代謝綜合症」。亦有臨床數字顯示,>60%的糖尿病人有中央肥胖的問題。

 

小姐:中央肥胖人士還容易患上其他疾病嗎?

 

周醫生:港大醫學院調查報告指出,中央肥胖人士患上其他疾病的機會較高。腰圍≧90厘米的男性,患上高血壓的機會較腰圍77厘米的人士,高約4倍,患上糖尿病的機會高約6倍。至於女士,腰圍≧80厘米,患上高血壓的機會,較腰圍66厘米的人士,高約5倍,患上糖尿病的機會,更高達10倍。換言之中央肥胖,的確可增加代謝綜合症的機會率。

 

皮下脂肪vs腹腔脂肪

 

小姐:脂肪有什麼作用?

 

周醫生:人體的脂肪主要分為皮下脂肪及腹腔脂肪兩大類。一般而言,皮下脂肪多於皮下積聚,有抵寒和保護器官作用。不過,當人體吸收過多熱量,脂肪便開始積存於腹腔部位,形成腹腔脂肪。這些脂肪細胞包圍著身體多過重要器官,在新陳代謝的過程中,釋放游離脂肪酸及一些有害的蛋白質,亦會干擾荷爾蒙,影響血管健康,增加患上心臟病、腦中風、高血壓、糖尿與腎病等風險。

 

小姐:腹內脂肪可分泌什麼物質?

 

周醫生:臨床研究發現,腹內脂肪是一種活躍的脂肪,因它不斷分泌多種物質;不過,當中只有一種好的物質,有益健康,其他的都是壞物質,對身體有直接負面影響。

 

小姐:為什麼中年人較易有肚腩,形成「中年發福」?

 

周醫生:至於「中年發福」,指人到中年,隨著生活模式的轉變,加上新陳代謝減慢,故容易發胖。此外,由於生活壓力導致的荷爾蒙轉變,亦可能令脂肪積聚在腹部,此亦是中年人較易有肚腩的原因。

 

糖胖症=肥胖+糖尿

 

小姐:最近,聽到有人說患上「糖胖症」。何謂「糖胖症」?

 

周醫生:「糖胖症」(diabesity),是西方醫學界近年興起一個新名詞,即同時出現肥胖與糖尿。平日少運動、肥胖、高血脂、高血壓、高膽固醇或曾產過巨嬰(體重超過9)者,皆屬糖尿或糖胖症的高危一族。此外,直系家屬曾患糖尿病者,亦可能受到遺傳影響。

 

小姐:如何預防「糖胖症」?

 

周醫生:要預防「糖胖症」,首要從控制體重入手,每日約半小時的體能活動,能將患上糖尿病的風險減半。對於已患上「糖胖症」的病人,運動更屬整個療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環,配合藥物治療,才能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

 

體重控制=制食+運動

 

小姐:肥胖帶來這樣多問題;那麼,減肥對控制病情有多大的作用?

 

周醫生:體重控制的確對各種疾病的最有效方法。初步估計,若減到5%-10%的脂肪,整體的改善程度可達10%-50%

 

小姐:怎樣才是最有效的減肥方法呢?

 

周醫生:控制飲食,勤做運動,徹底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已證實能有效減重,比單單服用減肥藥,有效得多。

 

 

 

 

 

 

 

 

 

全面解構支架植入術

 

仁安醫院心臟中心總監暨心臟科專科醫生李少隆

 

 

血管擴張術(俗稱通波仔)是冠狀動脈疾病的重要治療之一,若配合支架植入術,便能更有效地減低血管再狹窄的機會率。要了解支架植入的詳情,請留意仁安醫院心臟中心總監暨心臟科專科醫生李少隆的講解。

 

圖表一:血管成形術――氣球成形術(通波仔)

 

圖表二:氣球擴張術、裸支架和藥物釋放支架的再阻塞率

 

李醫生表示,氣球擴張術,無論是否配合支架植入,都有機會出現再阻塞的可能性,主要由於血管內膜過度增生。不過,單是氣球擴張術、或裸支架和藥物釋放支架的再阻塞率則各有不同。

 

再阻塞應變法

如果支架置放後,血管內膜過度增生,出現再阻塞現象,便可能須要再次進行血管擴張或支架置放術。(見圖表三)

 

圖表三:支架置放後再阻塞情況

 

圖表四:內膜新細胞增生

 

冠狀動脈支架兩大類

支架植入術是指在血管擴張術中把一條2.25-5mm直徑、可擴張金屬管狀 (網絡) 結構的支架,植入人體血管內。植入的支架長度一般為8-33mm,視乎病變的長度而定。不銹綱支架植入後,可永久留在動脈裡,以減低阻塞的發生率。

 

圖表五:血管成形術支架植入

 

(一)裸支架

以裸支架配合氣球擴張術,較單以氣球擴張術,可有效地減低再阻塞率。若血管比較粗大,如直徑達4mm或以上,或計劃再有其他手術,如大腸手術,裸支架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每一個裸支架的價錢約HK$10,000

 

(二)藥物釋放支架

顧名思義,藥物釋放支架是包含藥物和聚合物的金屬支架,以便藥物在血管內壁釋放,減緩組織向內生長情形。患者在植入藥物釋放支架後,必須一年內同時服用兩種抗血小板藥,即阿斯匹靈及氯比格雷,以減低支架內出現血栓塞的機會。每個藥物釋放支架的費用約HK$20,000

 

 

圖表六:裸支架和藥物釋放支架的比較

 

圖表七:藥物釋放支架的效果

 

藥物釋放支架植入術是一項重要,有效及安全的治療方法,而長遠跟進的資料亦越來越多。現時,市面上已有3-4種較常見的藥物釋放支架,以供考慮。如果你或親友不幸患上冠狀動脈疾病,不妨主動向醫生詢問更多有關的詳情。

 

 

 

 

 

 

 

冠心病檢測比拼大

 

 

缺血性心臟病,又稱冠心病,是由動脈粥樣硬化造成。當血液內的脂肪(如膽固醇)經血液輸往身體各個器官時,部分脂肪可能聚積於血管內壁,日積月累的脂肪令管壁變得腫厚,造成血管失去彈性而硬化,以及管腔收窄。這些脂肪積聚在動脈血管的結果,就是動脈粥樣硬化,亦是冠心病的主要元兇。若然不幸患上冠心病,只要能及早診斷和得到適當的治療,這亦可大大減低急性心肌梗塞(俗稱心臟病發)和死亡的風險。不過,面對不同類型的冠心病檢查,應該怎樣選擇呢?市價又如何呢?不妨參考今期專輯吧!

 

心臟科專科君健醫生

 

電腦掃瞄心臟血管造影 vs 運動心電圖

 

 

 

心臟科專科君健醫生提醒市民,不同類型的檢測各有優勝之處,也針對不同人士的情況,所以最好在選擇前,尋求醫生的專業意見,以免浪費金錢之餘,也得不到準確的結果。

通過檢測,醫生可更準確地診斷出病人的情況,以作出適當的治療。

 

電腦掃瞄心臟血管造影

 

電腦掃瞄心臟血管造影兩大功能

 

羅醫生表示,電腦掃瞄心臟血管造影是高科技X光造影技術,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準確知道心血管的情況,而準確度高達90%以上。其主要針對兩大方向。

 

1. 冠狀動脈鈣化程度:鈣化度數越高,動脈粥樣硬化越大,患冠心病的風險越高。

不過,就算鈣化度數是零,亦不能絕對排除患上冠心病的可能性。根據美國心臟學

(ACC)的指引,鈣化度數主要用作配合冠心病傳統高危因素去評估檢查者未來10

患病的風險。

 

2. 心臟血管顯影:屬非創傷性診斷,只需注射顯影劑入靜脈血管內,便可顯示出心臟

血管閉塞情況。它除可顯示血管閉塞的位置外,也可準確地計算血管收窄的幅度,醫生可根據結果去決定適當的治療方案。

 

隨著醫學科技日益進步,電腦掃瞄機已經由16大大提升至6464切面的掃瞄機提供更清晰的影像,亦將屏息呼吸的時間由超過過往的20秒切面,減至15秒左右切面,這不但有助醫生診斷,也為市民帶來方便,尤其是對老人及女性的幫助很大。在進行運動心電圖的同時,醫生亦可注射放射性同位數,以助更清晰地評估血管內血流量的情況 (放射性同位素心肌灌注顯影),這就可更清楚探測出心臟主要的三條血管中血流量缺損情況。如果患者未能進行踏板運動去刺激心臟的供血需求,醫生就要以藥物來觀察血液失衡情況。

 

磁力共振的角色

與電腦掃瞄心臟血管造影相比,雖然磁力共振心臟血管顯影尚未成熟,但其仍可發揮診斷冠心病的功能。在原理方面,為刺激心臟,醫生會注入多巴酚丁胺(DOBUTAMINE),令心跳更快更強,當心臟收縮力加強,所需要的血液供應便要增加來配合。若心血管出現閉塞的話,心臟肌肉便不能得到足夠的血液供應,收縮功能便會變差。這被稱為「局部心肌活動異常」(REGIONAL WALL MOTION BNORMALITY)。醫生就是靠這現象去診斷病人是否患有冠心病。

 

另一藥物是腺(ADENOSINE),目的在於擴張血管,當藥物注射到體內時,患有冠心病的血管未能正常地擴張,這就會出現血流量缺損情況。若這時候再注射磁力共振專用顯影劑的話,這現象就可清晰地顯示出來。羅醫生表示,磁力共振亦可同時觀察心臟

的結構及功能,對診斷先天性心臟病、心肌病變、心臟肌肉存活程度的幫助甚大。傳統心導管X光檢查的應用雖然電腦掃瞄心臟血管造影和心臟磁力共振對診斷冠心病有

著極大的幫助且準確性高,但並不是所有病者都適合進行這兩項檢查。例如曾經植入心臟起搏器者,便不適宜進行磁力共振掃瞄,以免影響起搏器的正常運作。

 

磁力共振可發揮診斷冠心病的功能。

 

羅醫生又補充,對於某些臨床觀察,或運動心電圖顯示患上嚴重血管阻塞,又或曾經出現心臟病發的人士,雖然傳統心導管X光檢查屬創傷性,且風險稍高,但仍是最準確的檢查方法,而且可以結合通波仔手術同時進行,達到治療的目的。

 

 

 

 

 

心血管疾病

之隱形指標

 

許多市民都知道,遺傳、年長、肥胖、缺乏運動、都市化生活、胰臟疾病、藥物或其他內分泌疾病都是糖尿病的成因;而四十歲以上、體重質量指數(BMI)高於25、家族糖尿史、曾經有重磅嬰兒(出生體重大於4KG)、妊娠糖尿病、高血壓或高血脂患者,都是高危一族。然而,糖尿病其實亦與下列鮮為人知的因素有關。根據香港專科醫生學會副會長暨糖尿及內分泌專科盧國榮醫生表示,雖然較少人談及血脂、C-反應蛋白質、微蛋白尿、動脈血管壁厚度、高胱氨酸及社交心理因素,但他們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指標,市民應多加留意。

 

盧國榮醫生

 

指標一:血脂

血脂是儲存於血內的脂肪質,可用作身體燃料,並於細胞組織內具重要功用。無論是脂蛋白膽固醇或轉體蛋白失衡,都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的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因素:

 

˙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高

˙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

˙ 總脂蛋白膽固醇對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增加(正常值 ≤ 6.4;女≤5.6)

˙ 高密度脂蛋白(HDL)當中的轉體蛋白A-1(apolipoprotein A-1)過高

˙ 低密度脂蛋白(LDL)當中的轉體蛋白Bapolipoprotein B)偏低

 

 

指標二:C-反應蛋白質

C-反應蛋白質是體內發炎後由肝臟釋放的一種蛋白質,能助免疫系統辦認及破壞外來物質。醫生視C-反應蛋白質為體內發炎指標,與心血管疾病有高度關聯性。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和美國心臟協會均認為,C-反應蛋白質能估計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故訂下了C-反應蛋白質測試的指標。

 

˙ C-反應蛋白質測試並不是單次的測試。

˙ 無論是空腹或非空腹的測試,都必須相隔兩星期再作測試。

˙ 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醫學界認為,只有那些高危一族才應作出測試,並且不鼓勵全民參與這種測試。

 

C-反應蛋白質血清濃度越高,心血管疾病風險就越高。然而,C-反應蛋白質血清與下列因素有直接的關係:

 

˙ 年紀

˙ 吸煙

˙ 高血壓

˙ 體重質量指數

˙ 代謝綜合症

˙ 二型糖尿病

˙ 缺乏運動

˙ HOMOCYSTEIN血清濃度

˙ 轉體蛋白A

 

表一:高密度脂蛋白及轉體蛋白A-1對降低率的比較

 

指標三:微蛋白尿

人體從排泄中釋放出的蛋白含量應少於20mg/day (15 g/min),若排泄中釋放出的蛋白含量持續在30-300 mg/day (20-200 g/min),醫學界稱為微蛋白尿。在微蛋白尿對心血管是明顯的指標,出現在糖尿病患者及非糖尿病患者分別為97%61%。因此,無論是否糖尿病患者,只要是慢性腎病及心血管徵狀,如高血型及代謝綜合症,醫生都會建議患者作微蛋白尿測試。要結果準確,最少要作出二次微蛋白尿測試。持續微蛋白尿患者,可服用血管緊張素轉換脢抑制劑(ACE inhibitor)或angiotensin II receptor blocker (ARB)

 

表二:微蛋白尿對心血管疾病的指標

 

指標四:動脈血管壁厚度

 

頸及大腿動脈血管壁厚度(IMT)與心血管疾病有密切的關係;每增加0.22mm的厚度,心血管的風險就會提升27%

 

指標五:高胱氨酸

 

高胱氨酸(Homocysteine)是甲硫氨酸(methionine)轉為半胱氨酸(cysteine)的氨基酸媒介;一旦出了岔子,就會出現骨質疏鬆或血液栓塞。高胱氨酸症可獨立地形成心血管疾病。增加體內葉酸、維他命B6及維他命B12,有助降低高胱氨酸的血液濃度。最理想的高胱氨酸的血液濃度應為5-15 mol/L。雖然暫未有醫學研究指出,降低高胱氨酸的血液濃度,可減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但高胱氨酸的血液濃度偏高,確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機會。

 

高胱氨酸的血液高濃度可引致下列血管問題:

˙ 心肌梗塞、其他急性冠狀綜合症及再發性冠狀疾病

˙ 早期冠狀心臟疾病

˙ 心血管疾病及死亡

˙ 對心血產生不良影響

˙ 頸動脈狹窄

˙ 中風

˙ 心臟衰竭

 

表三:高胱氨酸的血液高濃度的指標

 

指標六:社交心理因素

 

同是糖尿及內分泌專科醫生周振中指出社交心理對初期心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塞及心臟病突發都有一定的影響。無論是直接內皮的破壞,或是社交上的吸煙、高糖高脂的飲食,又或情緒的不穩定下來,如抑鬱、怒氣及緊張等,都對心血管疾病帶來負面的影響。

 

醫學界認為,就心血管疾病而言,並非每位市民都應盲目地進行測試;反之,若果就

上述指標屬高危一族的市民,便應詢問醫生的專業意見,盡快參與有關的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