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name:  Password: 
Remember Me | Forgot Password 
內分泌及糖尿科
醫生

醫生可以不打針嗎

 

 

女士現年60歲,她患上糖尿病已經十年,她最近由政府門診轉介往專科診所醫治,主要的原因是血糖控制欠佳,糖化血紅素高達12%,她身形瘦削,身體密度指標祗有18kg/m2(即是過瘦)。以下是她與醫生的其中一段對話。

 

只戒口非治療糖尿病之良方

 

醫生:「女士,我看了你的轉介信,想先問問你幾個問題,你糖尿病發現時是什麼症狀和血糖多高?你過去血糖的控制怎樣?」

 

女士:「我十年前因為消瘦和經常口渴才發現糖尿病,醫生當時告訴我空腹血糖十多度,不過事隔多年,已記不清楚度數了,我發現糖尿病後積極戒口和做運動,瘦了十多磅,初時祗須要吃一粒藥血糖已控制得很好,但過去這幾年,藥物越吃越多,但血糖卻越吃越高,每次覆診多給醫生罵我不戒口,但其實我已吃得很清淡,現在每餐祗吃半碗米粉和幾條菜,連飯也不敢吃,但每天早上的血糖仍然是十度左右,這一年來又瘦了八磅。」

 

醫生:「你現時的血糖這麼高,差不多是正常的兩倍,而且口服藥所用的份量已經是最高劑量,我看你應該要注射胰島素了。」

 

女士:「什麼?我要打針了。我不想打針,醫生我最多戒口再戒清一點。」

 

醫生:「你還能怎樣戒口,你現在已吃這麼少,你難道想絕食嗎?退一步說,我當你真的能進一步吃少一點,你能長期維持嗎?如果你不能長期維持,你多吃一點時血糖不是一樣回昇。而且你每天晚飯後到早餐前不是有十多個個鐘頭沒吃東西,你早上血糖不是一樣是十多度。可見進一步吃少一點根本起不了什麼作用。而且糖尿病的飲食治療也不是一味地叫病人不吃東西去控制血糖,而是根據你的日常消耗控制和分配飲食的份量和營養,我肯定你現在所吃的份量比營養師所建議要少。你這一年已瘦了八磅,你難道不驚嗎?」

 

糖尿病非肥胖專利

 

女士:「我擔心的。我問過醫生,醫生責罵我說糖尿病瘦一點才好,問我要這麼肥幹什麼。」

 

醫生:「不錯。大部份糖尿病人都是過肥的,而對於肥胖的糖尿病人來說,控制體重的確是治療糖尿病的重要一環。但問題是你根本就不肥、要你進一步減肥根本不恰當,而且就算減肥,我們也祗想減至正常體重,而不是減至過瘦。你過去一年這樣子消瘦,根本就是糖尿病加深所

致。」

 

女士:「我聽說近年出了很多糖尿病的新藥,你不如開些新藥給我試試,我大不了掏錢自己買。」

 

醫生:「大部份的降糖藥祗能把糖化血紅素下降1-2%。你的糖化血紅素高達12%,要下降至7%以下的目標,距離太大,用口服藥根本沒有這可能。你要試早幾年試就差不多。」

 

對胰島素注射的誤解

 

女士:「醫生,我很怕打針的,真的沒有其它辨法嗎?」

 

醫生:「真的沒有啊!你不斷的說怕打針,你到底怕些什麼?」

 

女士:「我很怕痛,我有時發熱時去看家庭醫生,他們動不動就為我打針,每次都痛幾天。」

 

醫生:「那些是肌肉注射,胰島素注射是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根本是兩回事。你自己驗血糖覺得痛不痛?」

 

女士:「一點點,可以接受。」

 

醫生:「胰島素注射的痛楚比驗血糖還要少得多。」

 

女士:「可是我可不懂得如何注射,而且我聽說打針要帶很多東西,出門很不方便。」

 

醫生:「注射胰島素祗要打入皮下就可以,要求的技術根本不高,祗要懂得轉動按鈕至適當的度數,按下注射掣就可以,根本無須瞄準,注射胰島素的針又短又幼,根本不可能傷及內臟,而且我們安排糖尿專科護士教你打針,你無須擔心。而且你現時祗須每天注射一次胰島素,一般是睡前或早上注射,根本不會影響你的日常生活。而且近年的胰島素注射多用筆針,不但操作容易,攜帶也方便,出外旅行也沒有問題。」

 

女士:「我是不是打針以後一直都要打下去,好像上癮。」

 

醫生:「以你病情,我相信是你以後都要注射胰島素,但並非你打了第一針,以後都要打,而是你的病情根本就須要長期注胰島素,其實我覺得你根本太遲注射胰島素。這就似一個人並非因為吃了第一口東西以後都要吃東西,而是人要生存根本就要吃東西。」

 

女士:「那為什麼我認識的xxxx先生糖尿病十多年還可以吃藥控制?」

 

醫生:「每個人的病情不同,而且每個人糖尿病的惡化速度也不同,很難作這樣的比較。不過你要明白診斷糖尿病的時間並不等同糖尿病發的時間,你發病時有消瘦和很高的血糖,顯示你很可能在診斷糖尿病之前已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患上糖尿而不自知。而且你問這問題其實也無補於事,還是積極面對現實,盡早接受胰島素治療吧。」

 

女士最終也接受了胰島素治療,而過去幾年糖尿病也得以控制。

 

 

 

其實類似女士的故事比比皆是。問題的根源有兩方面,其一是糖尿病本身會慢慢惡化的自然性質,其二是一般人對胰島素注射的誤解。一般人對胰島素注射的誤解正如上文所述有以下各點:痛楚、不方便、須要高技術操作、會上癮,但其實以上的問題不是純屬誤會,就是已被近年的治療方式和技術所解決,現時其實胰島素治療的最大障礙並非技術層面,而是病人對胰島素治療的心理上抗拒。也因為這些抗拒,病人往往對飲食藥物治療抱過大甚至是不切實際的期望。其實糖尿病人平均在病發十年後已有一半的人須要胰島素治療,就算近年有不少新的藥物治療,部份甚至知道能減慢糖尿病的惡化,但以現今的治療而言,仍未做到完全沒有惡化,更諻論徹底改善胰島素功能,故此,理論上,如果糖尿病人活得夠長,大部份終將須要胰島素治療,其實現實中,不少一早就須要胰島素治療的糖尿病人,由於對它的抗拒,往往對這恰當的治療一拖再拖,結果造成對身體的莫大傷害,由於高血糖而造成眾多不可逆轉的併發症。

 

 

 

 

月經與血糖

女士今年三十八歲,最近誕下一名小孩,由於她在懷孕期間患上妊娠性糖尿病,故此在產後檢驗血糖,空腹血糖高達9.8mmol/l,她被診斷患上糖尿病,並被轉介專科醫治糖尿病,以下是第一次門診時的一段對話。

 

妊娠性糖尿的出現

醫生:「我看了你的轉介信,知道你是來看糖尿病的,不過我想先了解你的健康背景。你是在懷孕的什麼時候診斷到妊娠性糖尿病的?」

 

女士:「我這次是第一胎,我10週左右在健康院做檢查,發現小便有糖份,他們轉介我往婦產科做飲糖水檢查,大約在1314週證實有妊娠性糖尿。」

 

醫生:「那你發現妊娠性糖尿時血糖有多高?」

 

女士:「我記得空腹血糖約10度而飲完糖水兩小時後昇到20度左右。我還記得做完檢驗不足兩天醫院就通知我要入院治療。」

 

醫生:「那你懷孕期間是靠調整飲食控制血糖還是要注射胰島素?」

 

女士:「我要注射胰島素,血糖才受控,幸好除了要注射胰島素外,其它還算順利。」

 

醫生:「你在懷孕早期已出現高血糖,再加上你的高血糖頗為嚴重,我相信你在懷孕前可能已患有糖尿病。我相信你也知道你自己較肥,你的身體密度指標高達28.5,以亞太區標準而言屬於一級肥胖,你懷孕前的體重怎樣?

 

女士:「我懷孕前的體重和現在差不多,其實我體重過去10年都沒有什麼大變化。」

 

醫生:「那麼你以往的月經正常嗎?」

 

女士:「我一向的月經都不正常,經常每兩三個月才來一次,最長的記錄是半年才來一次,我自從十多歲開始已經是這樣了。」

 

醫生:「那你有沒有去看醫生?」

 

女士:「開始時有看家庭醫生,他們一般會開一些賀爾蒙的藥物給我服用,不過服用時月經會來,但停了後又打回原型,多看幾次後,見沒有什麼改善,也就不再看了。」

 

醫生:「那醫生有沒有叫你驗糖尿?」

 

多囊性卵巢綜合症與糖尿病有共同根源

 

女士:「月經和糖尿有關的嗎?可沒有人和我說過!」

 

醫生:「有啊!你月經的問題可能是多囊性卵巢綜合症所引起,而多囊性卵巢綜合症和糖尿病有著共同的根源,就是肥胖和胰島素抗阻。你月經那麼疏,那麼你懷孕可有沒有困難?」

 

女士:「當然有。我們兩夫婦以前試了整年也無法懷孕,不過後來先生去外國工作,所以擱置了幾年,這次其實是意外懷孕。我倒想問我日後還可以懷孕嗎?」

 

醫生:「糖尿病如果受控,並不構成不可以懷孕的理由,但根據你以前的病歷,我相信你日後成孕的機會比正常人略低,而且你日後最好在有計劃的情況下懷孕,因為我們一般希望糖尿病病人在完全受控的情況下懷孕,而部份醫治糖尿病的相關藥物在懷孕期間可以不適合應用,要轉用胰島素。」

 

女士:「那麼我的月經問題還要不要處理?」

 

醫生:「當然要,我估計你的月經問題是多囊性卵巢綜合症所引起,但我們還要安排進一步檢查去確定診斷和排除其它可能性。如果你真的是多囊性卵巢綜合症,那麼在體重下降、運用胰島素增敏劑和控制血糖後,你的月經問題可能會改善,不過這些要待下一步再處理。」

 

子女患糖尿病機會較大

 

女士:「那我的小朋友日後會不會患上糖尿病?」

 

醫生:「因為你有糖尿病,換言之,你的小朋友會有糖尿病的家族史,所以他日後患上糖尿病的機會會比其它人高,但並非一定會患上糖尿病。因為後天的生活環境、他本人的生活習慣及肥胖等因素都會影響他患上糖尿病的機會。你要做的是教他採取健康的生活習慣、防止肥胖、到了一定年紀後定期監察以減少他患上糖尿病的機會。」

 

 

 

由於近年糖尿病日益普遍,而且也越來越多年輕的一輩患上糖尿病,故此我們要面對一些以往二型糖尿病無須面對的問題,就是懷孕。其實在二型糖尿病的婦女當中,不少人有月經的問題,這少部份是因為二型糖尿病和多囊性卵巢綜合症有著共同的根源,就是肥胖和胰島素抗阻。不少患有多囊性卵巢綜合症的婦女,其實同一時間也患有血脂異常、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高血壓等新陳代謝的問題。但現實中的問題是不少婦女雖然有月經的問題,但卻沒有找醫生處理,即使她們有找醫生處理,有時也沒有顧及代謝綜合症等問題,因而錯失了及早探測及診斷這些問題的機會。另一方面,不少患有妊娠性糖尿病的婦女不知道其實妊娠性糖尿病其實是未來可能患上糖尿的先兆,而部份妊娠性糖尿病婦女更可能在懷孕前已患上糖尿病。其實根據臨床資料,曾患妊娠性糖尿病的婦女,產後十年內患上糖尿病的機會高達一半以上。但現實中,不少曾患妊娠性糖尿病的婦女,在做完產後第一次血糖檢查後就不肯再定期檢查,部份甚至發現有問題也不願意處理,因而錯失了及早診斷及醫治糖尿病的機會。再者,不少接受糖尿病醫治的婦女在醫治的過程中也沒有兼顧月經及懷孕相關的問題,有時會因而忽略了病人在這方面的問題,而部份婦女也因而在不理想的情況下懷孕,增加了懷孕期間的風險。

 

 

 

 

 

 

子不語怪力亂神

 

小姐是一個就讀中三的中學生,母親是某宗教的教徒,小姐在過去幾個星期出現小便頻密、經常口渴和體重急劇下降的症狀;入院當日小姐不斷嘔吐、呼吸急促,她進了急症室後發現血糖高達30多度,而且小便有酮體,故此診斷為一型糖尿病,而且當時中了酮酸毒(ketoacidosis),故此入院接受胰島素治療,以下是病人母親和醫生的一段對話:

 

醫生:「小姐患上一型糖尿病,現在須要胰島素治療,不過她現在大致上已沒有即時危險。」

 

周母:「她為什會患上糖尿病,是不是飲了太多汽水?」

 

醫生:「不是,一型糖尿病是身體制造胰島素的細胞受到破壞,所以無法制造胰臟素。」

 

周母:「那麼她幾時會好的?」

 

醫生:「現時一型糖尿病無法根治,不過小姐情況穩定,過幾天就可以出院。」

 

周母:「那麼你們會給藥她吃吧?」

 

醫生:「她以後須要胰島素治療,即是以後要打針。」

 

周母:「什麼,以後要打針!我鄰居都患糖尿病,她不過每天要食藥,為什麼我女兒要打針。」

 

醫生:「你鄰居患的可能是二型糖尿病,而你女兒是一型糖尿病,情況不同。」

 

周母:「那麼她每天須要打多少次針,要打多久。」

 

醫生:「她現時每天須要打兩次,要長期打。」

 

周母:「什麼!她要一世打針?可不可以打一段時間後不打?是不是每天要回醫院打針?」

 

醫生:「她要自己學懂打針,而且要長期打,否則會有生命危險。」

 

小姐:「我不要打針。」

 

周母:「我去找教中的人幫手,我要她以後不用打針。」

 

周母幾天後帶女兒去日本參加一些宗教儀式,並聲稱可因此得到痊癒,而小姐在回港後也自行停止胰島素注射,過了幾天,她再次因中酮酸毒入院。之後,雖然經過醫務人員的多番勸導,兩母女依然堅持自己想法,經常在有症狀時才注射胰島素,最後周小姐一次因中酮酸毒搶救不及而喪命。

 

不少病人對胰島素注射有很大的心理障礙,從病人的立場而言,這完全可以理解的。不少人有病時往往第一個反應就是在自己的生活習慣找病因,固然不少疾病和不良的生活習慣有關,但相反的,有不少疾病卻和生活習慣關係不強,一型糖尿病就是這樣一個例子。另外,不少人對疾病的理解祗停留在急性病的層面,以為大部份的病祗須接受一段時間的治療就會根治,但其實絕大部份的慢性疾病無法根治,是須要一生治療。但無法根治並不表示不須治療,相反對慢性疾病人士的健康狀態往往取決於對病情的監制。由於病人不理解慢性疾病,這又帶出另一問題,不少病因怕受長期治療,因而採取逃避態度,甚至認為越遲接受治療越好;但事實上,越遲接受治療,對身體造成的危害祗會越大,而疾病的可逆性祗會越低。而由於慢性疾病這些特性,不少病人會因而尋求另類治療,而所謂宗教儀式不外乎是各式各種另類治療的一種。各種的另類治療往往以自然、草本、無副作用、無須服藥等作為口號,但其實仔細分析,大部份其實根本理據薄弱,就以自然、草本為例,自然和草本並不保證沒有副作用,罌粟眾所周知是毒品的一種,副作用之多可謂數之不盡,但它卻是自然和草本的。當然,好像罌粟這樣有著明顯症狀的副作用可容易探知,但一些慢性的副作用卻要透過長期大型的研究才能知道,而大部份的另類治療都缺乏大型嚴謹的研究支持,其安全性及有效性都成疑,以自然、草本為賣點不過是欺負大眾的無知。有部份人士以更卑鄙的做法,就是以另類治療為名,但其實是加入須處方的糖尿藥,漁目混球,但其實這些人士對藥物根本不甚了解,也不會根據病情治療,其實是以病人的生命做睹注。至於宗教儀式如參拜、祈禱云云,基本上現今沒有任何嚴謹的客觀證據證實其有效性,筆者無意作出任何批評,祗想指出不應因為這些東西而放棄正規醫療。

 

 

 

藥石亂投

 

女士今年六十多歲,體型肥胖,身體密度指標約有29,患有糖尿病及高血壓約五年,血糖及血壓一向控制穩定,沒有併發症,最困擾病人的是體重一向沒有什麼改善和患上勞損性關節炎。她除了糖尿病的覆診外,還在骨科醫生看她的勞損性關節炎,骨科醫生曾鼓勵她做換關節的手術,但她極為抗拒。有一次覆診時發現血糖控制突然惡化,糖化血紅素由一向的6.7%左右昇至8%,以下是覆診時的一段對話。

 

醫生:「女士,你最近幾個月的血糖控制差了很多,你自己知道嗎?」

 

女士:「我知道,我最近自己驗血糖也高了,早上的血糖不少是89度。」

 

醫生:「你最近有沒有按時服藥,生活習慣有沒有什麼改變?」

 

女士:「我準時服藥的,你給我配的藥今天剛剛吃完。我生活習慣也沒有什麼改變。不過我發覺我最近容易饑餓,不過我也儘量控制。」

 

醫生:「你這次的體重比上次重了3,而且血壓也高了差不多20度,而且你看起來有點兒浮腫,你最近是不是服用了一些其它藥物。」

 

女士:「沒有啊!不過我最近確實覺得很不對勁,你看,我動不動就會瘀塊。」

 

醫生:「其實我懷疑你是患上庫欣氏綜合症,簡單說是身體的皮質醇過多,引起你剛才所說的症狀和最近血糖的惡化,不過這情況最常見的成因是病人服用過量的類固醇,即俗稱的肥仔丸。」

 

女士:「但我真的沒有服用其它藥物。」

 

醫生:「你想清楚,你最近有沒有服用中藥、中成藥或者其它健康產品之類的東西。」

 

含西藥成份的健康產品

 

女士:「啊!我一向有關節痛的問題、最近有個親戚介紹我去藥房買一種吃骨痛靈的產品,它上面寫著自然、草本、健康產品,我吃了它後真的關節少痛了,現在每天都吃三粒,它說是健康產品,我可沒有當它是藥,我本來也準備問你我是否適合服用,你看看好嗎。」

 

醫生:「你說它不是藥,不過它列舉的成份可有類固醇和止痛藥成份,而且它所含的止痛藥對腎臟、胃、血壓都有影響;難怪你的血糖、血壓都突然惡化了,又出了一大堆症狀。而且這些藥祗不過具止痛作用、雖然服用後能減少痛楚,但其實對你的關節根本沒什麼徹底的治療作用。」

 

女士:「那我以後不再服用它了。但它又說自己是草本、又是健康產品,怎麼又會含藥物成份呢?」

 

醫生:「它其實是在走法律的漏洞,因為祗要它不把自己定位為藥物,而又沒有人去投訴它的話,它所經歷的審查寬鬆很多,你有沒有留意新聞,每過一段時間總會有些所謂健康產品被查出含有西藥成因而被禁嗎。」

 

女士:「那麼真的草本是否一定安全?」

 

醫生:「那麼也不一定,我問你罌粟、大麻是否安全?」

 

女士:「當然是不安全,但它們是毒品!」

 

醫生:「它們有無有刻上毒品的字樣?當然是沒有。」

 

女士進行進一步的測試,證實她由於服用了一段時間的類固醇,腎上腺功能嚴重受抑制,結果要服用了約半年的皮質醇補充,而她的血糖及血壓也自動回復正常。

 

治標與治本

 

以上的例子其實在日常診所的病人中一點也不罕見,不少病人除了看醫生接受治療外,服用一些另類治療,而這些另類治療往往以自然草本等字眼為賣點。他們這種行為往往是基於以下的一些原因:

 

.   不滿意傳統西醫所能予的治療效益,以糖尿病為例,不少人都寄望另類治療能根治糖尿病或不用注射胰島素;

 

.   認為另類治療全是自然草本,比西藥較為安全。但問題是這些看法是否和事實吻合。先談治療效益,不少人會說西醫是治標不治本,但到底什麼是治標不治本呢?我想這句話大概是說西醫的治療祗能抒緩症狀,沒法改變疾病的自然歷程。

 

抒緩症狀和改變疾病的自然歷程

 

但其實在西醫的角度,我們也把治療分為抒緩症狀和真正的改變疾病的自然歷程(disease modifying),而近年的醫療其實正積極發展改變疾病的自然歷程的治療,以糖尿病為例,近年治療發展除了注重短線的血糖控制,還更著意如何延緩糖尿病的惡化,而事實上,臨床研究已顯示部份治療比其它治療更能長期控制血糖,即延緩糖尿病的惡化。另外,一種治療是否能「治本」,並非取決於它懂不懂喊「固本培元、調理內臟」等等的口號,而是它是否有充分的客觀資料去證實它真的能減少臨床事故,減少死亡率等。但遺憾的是雖然不少另類治療都聲稱它能「治本」,但要它証明自己能治本時卻往往證據欠奉,病人的精神狀態等較主觀的指標去看治療的有效性,聽起來似乎比西醫更「治標」。就以上述病人為例,她不就是以關節痛作為唯一判斷治療是否為效的指標。至於安全性方面,自然和草本就安全這看法當然也是荒謬的,不少自然的產品如罌粟、大麻等根本就是毒品,怎談得上安全。事實上,不少西藥也是在大自然中提煉出來的,但我們一向都不會輕易說那種治療絕不會有副作用這些不負責任的話。其實要知道一種產品是否安全真正依賴的依然是客觀的臨床數據,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健全的安全通報機制。藥物的安全性就以西藥為例,一種藥物要推出市場,可要過五關,斬六將,經過大型臨床研究客觀地證實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才能成功。推出巿場後,仍然是臨床研究和副作用的通佈機制,如果某種藥物發現有大問題,往往會主動或被迫回收而退出巿場。但綜觀另類治療,我卻看不到有樣的監察和回收機制。在現實中,除了缺乏客觀的有效及安全資料外,不少另類治療往往會鑽法律的空子,混入須處方的西

藥,以達致抒緩症狀的效果,這監管上的漏洞令另類治療的安全性更進一步下降。筆者無意說所有的另類治療都不可取,但在缺乏證據及監管下,作為病人根本無從分辨那一種治療可取,而祗能把自身的健康及安全當賭注押上去。但問題是身體健康這賭注輸了可往往賺不回來。

 

 

 

 

糖尿病常見的飲食誤解

不吃糖就可控制糖尿?!

 

確進糖尿專科中心高級營養師

張翠芬 (Lorena)

 

治療糖尿病的其中最首要方法就是改善日常飲食模式及積極增加運動量,所以每當病人被診斷患上糖尿病時,醫生總會盡快轉介病人見營養師接受飲食治療,即學「戒口」。其實不少糖尿病患者對「戒口」都存有不少誤解,有些慢慢演變為是採取放任的飲食態度,吃了至算;有些則過份自我壓制,日常飲食變成一大煩惱。營養師門診接見病人的目標是幫病人解決日常選擇食物的疑難,從而改善病情及生活質素。糖尿病患者沒有完全不能吃(必戒)的食物,但是食量是有限額,最重要是學會吃得聰明及懂得細嘗優質食物,「貴精不貴多」。以下是一些糖尿病常見的飲食疑問以供讀者分享:

 

我一向都不愛吃甜品、糖果和朱古力,甚至不喝汽水,為什麼會患上糖尿病?

 

答:糖尿病主要分為一型及二型,90%以上糖尿病患者屬二型糖尿病,其產生原因有多種,包括遺傳因素、中年、過重或肥胖、少運動及暴飲暴食等。另外曾患妊娠糖尿病的女性亦較大機會產後患上二型糖尿病。所以跟多吃甜品及甜飲品沒直接關係。相反因暴飲暴食和缺乏運動引致中央肥胖(腰圍超標),而令胰島素賀爾蒙缺乏或不能完全發揮其功效才是導致二型糖尿病的其中主要原因糖尿病患者應保持其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 = BMI)* 處於18.5-22.9最為理想,因過重及肥胖人士有較大機會患上冠心病、中風等併發症。*備註:BMI體重指數=體重(公斤) ÷ 身高() ÷ 身高()

 

糖尿病患者只要不吃糖,便能血糖控制得良好嗎?

 

答:不能,體內血糖是由多項因素影響,包括飲食、運動、藥物及情緒等,肝臟亦會自行製造血糖。另外食物中的醣質(碳水化合物)被身體消化後,會轉化至葡萄糖,成為血糖及熱量的主要來源。含醣質食物包括糖類 (砂糖、冰糖、果糖、蜜糖)、五糓類 (飯、粉、麵、麵包)、根莖類蔬菜 (薯仔、蕃薯、芋頭)、奶類及水果類等,因此糖尿病患者須依照營養師的建議,適量進食含醣質食物再配合藥物及運動來冶療糖尿病,並不能單依靠不吃糖來控制血糖。

 

飯含豐富澱粉質,糖尿病患者應該多吃餸菜少吃飯嗎?

 

答:錯,飯跟其他五穀類食物如粉麵、麵包等都是醣質(碳水化含物)的主要來源,糖尿病患者應定時定量進食高纖維的醣質食物如糙米、麥皮、麥包等有助穩定血糖水平及提供身體能量,和注意均衡飲食。肉類含較多脂肪,多吃反而會令體重及血脂上升影響病情。

 

魚肉比豬肉、牛肉有益,多吃無妨嗎?

答:錯,魚肉雖含豐富優質蛋白質,但飽和脂肪酸則較其他肉類少,但熱量跟瘦豬及牛肉相約(一両約55-75卡路里),亦含膽固醇。肥胖或血脂過高的糖尿病患者不宜過量食魚,男士每天進食魚及其他肉類應不多於5-7両,女士為4-6両。

 

聽說橄欖油和芥花籽油有助心臟健康,多吃可以嗎?

 

答:橄欖油和芥花籽油的確含有助降低壞膽固醇的單完不飽和脂肪,但熱量相等其他油份如牛油和花生油等。進食過量可令體重上升影響血糖控制。所以應酌量使用,每人每天約4-6茶匙。

 

糖尿病患者應戒吃帶甜的水果嗎?

 

答:不應該,水果的甜度並不真正代表水果的果糖含量,甜與不甜並不決定血糖水平。最重要是糖尿病患者應注意不要一次大量進食水果,避免血糖忽然急升,應分次進食1份水果 (10醣質),每天2-3次。一份水果相等於1個中型橙、蘋果或梨、半碗西瓜或5粒大提子,而水果洗淨後連皮(纖維質)吃較飲果汁為佳。而糖尿病患者常認為不能吃的水果如香蕉、芒果、榴槤和大樹菠蘿等亦可以進食,只要每次不進食超過1份便可。

 

糖尿病患者應戒吃所有甜品嗎?

 

答:只要選擇一些較健康的甜品,糖尿病患者一星期也可進食一次健康甜品。吃甜品前記謹在正餐減少進食飯、粉麵,作為交換。烹調糖水時可不放冰糖或蔗糖、留待進食前才放代糖便可減少攝取糖份。

 

市面上「無糖」及「適合糖尿病」的食品標榜不含糖份,糖尿病患者可以隨意進食嗎?

 

答:不可以,「無糖」及「適合糖尿病」的食品並非一定低熱量及保證不影響血糖,例如一些「無糖」朱古力及曲奇餅等雖然不含砂糖,但可能含有果糖或澱粉質,可轉化至血糖,而且脂肪成份亦往往較高,糖尿病患者應先細閱食品包裝上的成份標籤,小心選擇。如有疑問,應向營養師查詢。

 

據聞代糖能引致癌症,應該避免嗎?

 

答:不用避免,美國60年代曾經在老鼠實驗中顯示環己基氨基磺酸鹽(Cyclamate)及薩克(Saccharin)可能增加老鼠患上膀胱癌的機會,因此美國食物及藥物監管局(FDA)1970起禁止使用這兩種代糖,但後期反覆實驗証實其安全性,薩克林(Saccharin)近年已在美國恢復使用,而歐洲及亞洲國家(包括香港)則認定這兩種代糖的安全性及可合法使用。世界衛生組織為各種代糖訂定每天安全攝取量,一般而言,成人每天進食限額為十多罐代糖汽水或數十小包代糖,所以日常飲食並不會超量。糖尿病患者使用代糖與否,應按個人口味及喜好而定。

 

糖尿病患者可以飲酒嗎?

 

答:一般情況下是可以的。若血糖不穩定或血脂肪(三酸甘油脂)過高,則應盡量避免飲酒。但若病情控制良好的人仕可於日常社交應酬中適量飲用酒精飲品,每天應不多於2個單位。每1單位酒精飲品相等於360毫升啤酒或150毫升餐酒或30毫升烈酒。也應避免飲用甜酒、藥材酒及含有果汁、汽水及糖漿等雞尾酒。糖尿病患者應注意避免空肚飲酒或豪飲,因為酒精能與部份糖尿藥及胰島素產生副作用,容易導致血糖不穩。

 

 

以下美味無糖甜品作參考:(食譜來自「糖尿病甜美食譜新煮意」)

 

 

 

 

 

 

 

 

 

衣帶漸寬終不悔

為伊消得人憔悴

 

 

先生今年三十九歲,從事電腦行業的設計工作,他近日發覺自己視力模糊,去了找眼科醫生醫治,初時診斷為角膜炎,但治療後視力沒有明顯改善,進一步的檢查發現他患有中度嚴重的糖尿視網膜病變,空腹血糖高達13.5mmol/l,而糖化血紅素也有12.5%。眼科醫生因而把他轉介給糖尿專科醫生處理,以下是第一次見面時的一些對話。

 

醫生:「先生,你的糖尿病可很嚴重,血糖差不多高出正常一倍,而且已經有糖尿病的視網膜病變,我們俗稱糖尿眼,我估計你患上糖尿病該有十年以上。」

 

先生:「醫生,你開玩笑吧!那我豈不是二十多歲已經患上糖尿病,我以前也不認識你,你怎麼斷言我已患上糖尿病這麼多年。」

 

十多年後才出現併發症

 

醫生:「稍安莫燥。不錯,我不過見了你二十分鐘,而且時光也無法倒流,我的確無從證實你患上糖尿病多久,不過這推斷也並非亳無根據的。首先你要明白二型糖尿病並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一個漸進過程。根據臨床的觀察,糖尿病人平均每年的糖化血紅素約上昇0.34%。你現時的糖化血紅素高達12.5%,而正常糖化血紅素的上限不過是6.4%,你自己算算就知道我估計你患上十年已算是保守估計了。當然不同人糖尿惡化的速度不一定一樣,而部份糖尿病人也可能因為些其它因素而引致糖尿病加速惡化,所以我祗敢說是估計。而且,你現在已經患上相當嚴重的糖尿眼,根據對一型糖尿病人的觀察,糖尿病一般也要約十年才會發展糖尿眼;所以我估計你患上糖尿十年實在不算過份。」

 

先生:「我依然不相信,我六年要去外國工作,離港前可進行了身體檢查,我可沒驗出有糖尿病。」

 

醫生:「那你是怎樣進行身體檢查的?」

 

先生:「進行檢查的醫生問了我一些病歷,為我做了一些檢查,然後為我驗小便。」

 

醫生:「那醫生有沒有為你驗血?你去做檢查時是不是空腹的?」

 

先生:「我本來以為要驗血所以空腹去的,不過最終也沒有驗血。」

 

醫生:「首先糖尿病雖然叫糖尿病,但它是根據驗血診斷的。再者,血糖要高過十度才會出現尿糖,你又空腹驗小便,祗要你當日的空腹血糖不超過十度,驗不到又有什麼出奇呢?」

 

病徵出現仍未察覺

 

先生:「雖然聽起來你所說好似有道理,不過老實說我仍然覺得難以致信,我真的這幾個月才覺得有視力問題。」

 

醫生:「我當然相信你不會說謊。你仔細想想,你這幾年來有沒有經常口渴,多小便和體重下降的迹象?」

 

先生:「說起來我確實經常去小便,不過我一向喜歡喝茶,所以以為不過是喝了太多茶引起的。過去五年確實瘦了十多磅,經常覺得疲倦,我還以為是工作辛苦捱壞了。醫生,為什麼我這麼年輕就會患上糖尿啊?

 

家庭史乃致病原因

 

醫生:「你這麼年輕就患上糖尿病,你的身型不過是輕度過重,我相信可能有遺傳成份。你家裏有沒有血緣近親患上糖尿病?」

 

先生:「我爸爸媽媽都有糖尿病,但他們六十多歲才患上糖尿病,應該和遺傳沒關!」

 

醫生:「糖尿病的家族史可沒有指定年齡,因為診斷的年齡往往並非病發的年齡,你自己不是很好的例子嗎?而且上一輩的生活環境和我們不同,物質沒有這麼豐富,就算有糖尿傾向也會在較大的年紀才出現糖尿病。」

 

先生:「那麼我的視力會不會回復?」

 

醫生「糖尿病的併發症一旦發生一般難以回復,但積極治療可以阻緩惡化和預防新的併發症出現,過去的追悔也沒有用,不如積極控制病情吧。你最好能通知你的兄弟姐妹,勸他們去驗糖尿病,免得重蹈覆轍,步你的後塵。」

 

 

併發症出現才發現

 

以上的個案說明了及早診斷糖尿病的重要性及一些病人對糖尿病的誤解。糖尿病是一個典型的無聲殺手,糖尿病人士在初期時大部份人都沒有什麼症狀。一般大家熟知的症狀如多尿、口渴、體重急劇下降等其實已是血糖嚴重過高的迹象。更甚者,多尿、口渴、體重下降等症狀缺乏專有性,故此當事人往往會引用一些生活上的因素,例如生活習慣、工作壓力等去做解釋,而令診斷進一步延誤。故此,部份糖尿病人在已有中風、心臟病、腎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併發症出現時才被發現患上糖尿病。故此單單依賴症狀去診斷糖尿病往往祗會在病性較後期時才被發現。而另一方面,糖尿病的併發症往往在病發後難以逆轉,故此及早診斷、阻止血糖造成的傷害、甚至改變糖尿病的自然歷程變得更為重要。

 

大部份的糖尿病人的病因都具備遺傳及後天因素,故此明白糖尿病的誘因會幫助我們鑑定一些容易患上糖尿病的高危人士。糖尿病的誘因包括肥胖(身體密度指標高於25)、糖尿病家族病史、妊娠性糖尿病史、高血壓和高血脂;而當這些誘因越多,那麼該位人士患上糖尿的機會越高,如果五個誘因齊集,機會比起沒有以上誘因人士可高達50倍。理論上任何關心自己血糖的人士都應該檢驗血糖。但如果以成本效益的立場而言,那麼最少應該為高機會患上糖尿病的人士檢驗血糖。

 

 

 

 

 

 

姐妹情深

 

 

女士曾患有精神分裂問題,現時獨居,妹妹每天上門探望和提供生活所須,兩年前發現患上糖尿病,看了幾個不同的內科醫生,但血糖都難以控制,空腹血糖徘徊在10-12度之間,有一天妹妹去探望她時發現她的血糖高達23度,故此在朋友介紹下到了某糖尿專科中心看醫生,以下是一段診所的對話:

 

 

醫生:「女士,你姐姐的血糖很高,可能須要入院治療比較安全。」

 

妹妹:「醫生,她是否非入院不可?她每次入院通常不夠二十四小時就會自己逃走,而且日後會對我很不信任,我很難再照顧她。」

 

醫生:「她血糖很高,入院治療是一定比較安全的,不過她小便沒有酮體、而且臨床也沒有脫水的迹象,在門診處理也勉強可以的,但希望你明白嚴格來說不是理想的處理方法。」

 

妹妹:「我們明白的,總之醫生你盡力就可以了。」

 

飲食習慣起重大作用

醫生:「我想先了解她的生活習慣和你們平時怎樣照顧她?」

 

妹妹:「除了我之外她基本上沒有親人,平時我每天去探望她一次,並且帶整天的飯餸給她,不過她行動自如,她經常自己出外,她有時在外邊會自己買東西吃,而且就算她不出外,我留給她的東西她也喜歡什麼時候吃就什麼時候吃,喜歡吃多少就吃多少,根本沒法控制,我們以前也見過營養師,不過她根本就沒法遵從,祗能在帶給她的食物上清淡一點。」

 

醫生:「那麼你可不可能每天多探一次?」

 

妹妹:「短時間可以的,但長時間就不大可能了,我也有自己的家庭要照顧。」

 

醫生:「其實你有沒有想過她可能須要在院舍甚至是醫院才能得過適當的照顧。」

 

妺妹:「不是沒有想過,不過她行動自如,又沒有暴力傾向,她自己一離開熟識的環境和親人就變得很不安,又會逃走,我又能怎樣呢?醫生,這些問題不如留待以後再處理吧,你先把她的血糖控制下來吧。」

 

 

注射胰島素穩定糖尿

 

醫生:「好吧,她血糖那麼高,這一刻最好要用胰島素治療才能把它控制下來,其實我剛才問你的問題就是要了解她的實際情況,才能制定治療方案。」

 

妹妹:「要打針,那豈不是很麻煩?醫生,可不可以在飲食上多加控制,或再加口服藥控制呢?」

 

醫生:「其實你自己已經說了,你根本沒辦法控制她的飲食,而且即使你短時間能控制她的飲食,你能長時間這麼做嗎?再者,她過去已試過幾種糖尿藥,而她的血糖從來都未受控制,你覺得再在不同種類的糖尿藥間不斷轉換,又會有多大把握呢?有部份糖尿藥物見效較慢的,可能要等幾個月才見全效,你能安心讓她等幾個月嗎?」

 

妹妹:「醫生,那麼她一天要打多少次呢?我聽說打胰島素後一定要吃東西,要不然會低血糖,很危險的。但我可控制不了她飲食的時間。」

 

醫生:「你所憂慮的問題換了在十年前我確實也沒有什麼辦法幫你解決,不過幸好近年在胰島素治療上有新的突破,現在我雖不敢說一定沒有問題,但確實有機會幫你解決的。近年在胰島素的治療上的其中一個突破就是發明了長效和無峰的胰島素,這種胰島素作用時間長達24小時,所以每天注射一次就可以了;而且由於它沒有所謂藥物的高峰作用,所以也無須特別考慮飲食的時間。再配合每天一次的口服藥,我雖沒有把握把它的血糖控制至完全理想,但控制至合理水平應該是有可能的。」

 

妹妹:「每天注射一次和吃一次藥,這樣我比較有可能做到。但我可不會打針的。」

 

醫生:「這個你無須擔心,我們的糖尿科護士會教你打針的,她還會根據你為女士所驗的血糖調整胰島素的劑量。

 

胰島素治療非一定永久性

 

妺妺:「那麼她是長時間要打針還是祗須打一段時間的針?」

 

醫生:「這問題現階段比較難答,我想你心理上最好當它是長期治療吧,但事實上有部份病人當他們的血糖用胰島素降了下來後,胰島素細胞功能可能有某程度的改善,病情得以減輕而再無須胰島素治療,但這類病人的比例不大,再加上你姐姐血糖已高了一段頗長的時間,而她在生活習慣可改善的可能性又不大,我建議你現階段還是把注射胰島素當長線治療吧,

日後如果有條件,我自然會為她減少胰島素。結果,女士的妹妹接受建議,她初時每天兩次上門為女士注射胰島素及驗血糖,病情穩定後她每天一門一次注射胰島素及驗血糖,在治療期間也沒有嚴重低血糖。三個月後,女士的糖化血紅素已降至6.9%。之後,由於病情的改善和口服藥物的調整,一年半後張女士已無須注射胰島素而糖化血紅素仍然控制在6.5%7.0%之間。

 

 

這個案其實反映了糖尿病醫治上的不少問題,我們一向認為糖尿病和生活習慣息息相關,這一點當然並沒有錯誤,而事實上改善生活習慣的確是醫治糖尿病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但問題是在現實中總有部份人士改善生活習慣根本就不可行,其中較為極端的例子包括弱智人士、部份的精神病患者和老人痴呆症人士。這些人士中有部份根本無法理解糖尿病對生活習慣的要求,更諻論跟從這些要求生活。當然上述所舉祗是極端例子,而更常見的是病人某程度上了解這些要求,但在現實基於現實環境的限制而無法達致這些要求。在這些情況下,我們當然可以從教育方面著手,嘗試在實際限制中盡量是改善生活習慣;但在一些較為極端的情況下,我們要轉而接受病人的生活模式,在藥物治療中尋求解決方法,在這些特殊情況下、家人的支援尤為重要。就以女士為例,雖然可透過妹妹帶不同的食物而達致某程度飲食上的控制,但要徹底改變她的生活根本是不可行;故此醫生選擇了接受她的生活習慣,而用胰島素去控制血糖。當然要說服女士自己注射胰島素是很困難的,縱然成功也未必安全,故此她的妹妹在這醫療過程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另外,在胰島素注射方面,不少人都會怕低血糖;而事實上,以往胰島素治療的確是比口服降糖藥較多血糖低,這主要是因為胰島素發揮藥力的時間不一定和該病人的飲食習慣吻合。幸好近年無峰胰島素的發明,某程度改善了基礎胰島素(即一個人在沒有進食的情況下所需要的胰島素)的問題。這類胰島素作用時間可長達24小時,每天注射一次就可以了;而且由於它沒有所謂藥物的高峰作用,變成祗要劑量調整得宜,低血糖的機會也大降,而且即使低血糖發生,其嚴重性往往也較低。以往即使醫學界也會視胰島素治療為醫治糖尿病的最後一著棋,留待其它方面失效才應用。不過近年資料顯示,如果不考慮病人的認受性,較早接受胰島素治療,可能長遠而言對糖尿病的醫治效果更佳。以最近發表的一份醫療研究為例,一批新診斷到患有糖尿病的人士接受了兩星期的胰島素或多次注射兩個星期,一年後跟進時高達約一半的病人祗須控制飲食就能把血糖控制至理想;相反,開始用口服藥控制的病人在一年後祗有約四份一可以單靠控制飲食就能把血糖控制至理想。可見一來胰島素治療不一定是永久性,而及早應用可能益處更大。隨著新研究資料不斷出爐,我相信在可見的將來,胰島素治療將更為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