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name:  Password: 
Remember Me | Forgot Password 
兒科
預防疫苗

預防疫苗

BB打起

 

十個父母,九個半都擔心BB患病。無論是發冷發熱,或是傷風感冒,他們只懂日夜嚎啕大哭,卻不能表達,辛苦了BB之餘,亦辛苦了父母。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加倍留意小孩的起居飲食,父母可以怎麼辦?

 

 

隨著BB日漸成長,接觸社會的機會提高,也同時令病毒更加有機可乘,父母又可以怎麼辦?現今的醫學技術一日千里,當中疫苗的發明,不可不提。事實上,疫苗可大大減低患病的機會,讓小朋友健康成長。預防疾病,應由BB時期開始注射。兒科專科醫生趙長成說,自然免疫力也有不足之處。當細菌在體內首度入侵時,體內需要2-4星期才能產生足夠及有效抗體。在抗體出現前,惡毒的細菌如白喉和腦膜炎菌已經有足夠時間入侵身體,引致嚴重併發症,甚至死亡;當病者體弱多病,病情便會急轉直下。至於疫苗,則在接種後數天或數星期後在體內就可產生抗體;當細菌真正出現時,體內會即時作出雷霆萬鈞的反應。無論是時間,或產生反應的速度,疫苗都可加強及加速這場勝券在握的「戰役」,使病菌難以立足,或將傷害大大降低。因此,世界醫學會認為,疫苗是有效地預防疾病的方法。根據美國的病例統計顯示,不論白喉、白日咳、麻疹、腮腺炎,或是德國麻疹,接受疫苗後的個案有明顯下降的趨勢。(見圖表一及二)

 

 

在香港,預防疫苗自1952年開始引進,為市民提供了很大的保障,威脅市民性命和健康的疾病如白喉、先天性德國麻疹和小兒麻痹等幾乎消聲匿跡,或只有零星個案。患麻疹病人也大大減少,而過半數都是外居引入個案,而乙型肝炎帶菌人數亦得以減半,這樣不單祗減少傳染病,更減少了因肝炎引起的肝硬化及肝癌。

 

疫苗的種類

常言:「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句話對疫苗來說,也十分適合的,因為每一疫苗都有自己的特性,例如接種麻疹疫只預防麻疹,而不會預防水痘的。

 

因傳染病種類眾多而特性各異,我們需要接受的疫苗也有不同種類,主要免疫的疫苗可分下列五大類。

 

(一)活菌苗及減毒活疫苗

由毒力低及免疫力的活菌或由用病毒經接種、培養、繁殖而製成,例如預防肺結核的卡介苗、口服小兒麻痺、水痘及麻疹痄腮德國麻疹疫苗。這類活疫苗當注射入身體內,會一生一世儲存於體內,並產生抗體。若果接受注射人士抵抗力低,就有機會出現併發症,故不適合於免疫系統失調或懷孕婦女。

 

(二)死菌苗和滅活疫苗

這類疫苗是由免疫性好的菌種滅活而製成,如百日咳疫苗、流感疫苗和香港衛生署新採用的注射型小兒麻痺疫苗。這類死菌不能在體內繁殖,所以安全性較高,但免疫力不高,要獲得充足低抗力便需要定期打加強劑。

 

(三)遺傳基因疫苗

這是以細菌的部份遺傳因子為基礎,大量複製,鑄成疫苗。因這類疫苗並非病菌全部,故不能繁殖,十分安全,但市民亦必須注射加強劑。

 

(四)接合疫苗

這類疫苗是利用人類及動物部份基因或莢膜重組而成,例如腦膜炎球菌的多糖菌苗、肺炎鏈球菌及b型流感桿菌。這嶄新的科技成就特別提高了嬰幼兒的免疫效能,對預防相關疾病邁進一大步。

 

(五)類毒素疫苗

有些疾病的引起不是以細菌本身,而是由細菌的毒素傷害我們的身體,因此,先將這些毒素脫毒,然後製成疫苗便可。常見的例子包括白喉毒素和破傷風毒素。

 

注射疫苗後反應

 

一般而言,完成注射後,市民或會在一兩天出現局部反應,包括紅腫及疼痛。局部反應是因為皮膚及肌肉受剌激所致,不過通常只屬輕微,稍後會自動停止。卡介苗正常反應則在接種後2-6周,有綠豆般膿瘡則為常見,父母毋須過慮。當然如有問題應告知醫生。

 

此外,少部分人於接種後會有全身反應,如發熱、疲倦或頭痛。一般持續1-2天,多數不高於38.53天後便有消失。當個別接種者注射活疫苗(如麻疹)後5-7天才會發熱,但兩三天便會恢復正常,有些會有伴同出疹。異常及敏感反應乃較為罕見,一旦發生,必須認真對待。如注射後有暈厥、臉色蒼白、氣急、胸開,出冷汗,出風赧,應立即通知醫生。父母應緊記:打針後應留在診所15分鐘以上,以便醫生觀察注射疫苗後的反應。

 

不應接種疫苗的人士

 

大部分市民都可以注射疫苗,但亦有些人不應及需要延遲接受疫苗,例如:

 

1. 對疫苗成份過敏;

2. 上次接種疫苗後有嚴重反應;

3. 注射白日咳後7天內患腦炎;

4. 免疫系統失調者;

5. 患腫瘤及血癌而正在治療中的兒童;

6. 正在發燒或患病的兒童;

7. 正服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兒童;

8. 六個月內曾接受丙種球蛋白注射;

9. 懷孕婦女不應接種活疫苗。個別問題應先與醫生澄清才決定注射。

 

注射前的考慮事項

 

在注射前,市民應考慮以下事項:

1. 孩子今天情況怎樣?

2. 有否食物及藥物敏感?

3. 上次打針反應如何?

4. 有沒有反免疫系統失調?

5. 有沒有服用類固醇等藥或電療?

6. 一年內有否接受輸血或球蛋白?

7. 是否懷孕?

 

此外,市民亦應注意下列三大要點:

 

1. 注射員的經驗

2. 注射地方衛生

3. 安全及急救措施

 

 

城中熱門新疫苗

衛生署於20072月引進「DTaP-IPV白喉、破傷風、無細胞型百日咳及滅活小兒麻痺的四合一混合疫苗」,令香港政府防疫又邁入一新紀元。採用這疫苗主要是因「口服小兒麻痺疫苗」是活苗,可引致併發症和癱瘓。新疫苗改為滅活疫苗,十分安全。此外「百日咳」部份亦改作“無細胞”,因此減少了注射引起的腫痛、發燒和高熱性痙攣。除此以外,更新疫苗已接踵而來,如雨後春旬,下列幾種為最多父母關注的。

 

「五合一」及「六合一」疫苗

 

「五合一疫苗」是指除「四合一」外,另加「乙型流感嗜血桿菌疫苗 (HiB)」。Hib並不是流感,而是微菌,只因首次于流感後被發現,因以其名。這菌多發於5歲前幼童,入侵及破壞性很強,可引起腦膜炎、肺炎、會厭炎及中耳炎(其併發症見圖表四),導致永久傷殘,甚至死亡。在香港,每10萬名5歲以下幼童,就有2.7個患上乙型流感嗜血桿菌,要預防此病便需到私家診所接種。

 

「六合一」指以一針過的形式,在「五合一」外,另加上乙型肝炎。其優點是減少打針次數,亦因而減少嬰兒因接種引致的痛苦和發燒。Hib 疫苗引起反應很少,因此現今不少父母選擇以「五合一」或「六合一」取代政府的免費服務,因既可以少打幾針,又能提高孩子對肺炎及腦膜炎的預防能力。

 

 

「肺炎鏈球菌」疫苗

 

肺炎鏈球菌是一種無所不在的病菌,部分肺炎鏈球菌疾病屬輕微感染,但一些具侵略性的肺炎鏈球菌疾病卻可以非常嚴重,可在24小時內奪去生命。每年在美國(未引入疫苗前)引致2005歲下兒重死亡、700多宗腦膜炎、3000名血菌症、無數的肺炎和5百萬宗中耳炎。此病是人傳人的,對兩歲以下幼童殺傷力最強。肺炎鏈球菌在香港同樣地活躍,每年都引致多宗腦膜炎和數百宗肺炎。令人憂慮的是,根據香港大學的一項調查顯示,本港2-6歲小童當中,約20%是肺炎

鏈球菌帶菌者(圖表五)。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抗藥性問題日趨嚴重,一旦發病可能藥石無靈,對生命構成威脅。在美國,20002月全面為嬰兒(2,4,6,12-15個月)注射疫苗後,患此病人數大幅減少了80%、帶菌者的機會亦減低,同時亦減低了家中長者患病的機會。(圖表六)因此美國政府將這疫苗定為“常規”疫苗,為“所有”兩歲以下的幼童注射。如兒童於2-5歲還未接種的,則需要盡早補打。就讀幼稚園及幼兒院的孩子屬高危,必須盡早補種。當然,如孩子有變異敏感或孩子正患病或發燒,則須請教醫護人員或延後注射。一般來說,此疫苗引起反應不大,多屬針口腫痛和輕度發燒,只有2%會燒至102.22-3天後便自動消失。嚴重反應如呼吸困難、暈眩、唇腫及休克等極為罕見。如父母有疑問,應即與醫護人員聯絡。

 

水痘疫苗

水痘是常見的急性兒童傳染病之一,並非胎毒,是可預防的疾病,毋須一生出一次。水痘一年四季都會發生,尤其以春季最為普遍,香港每年都有超過一萬宗個案。患童受感染後會進入約2-3周的潛伏期才發病。病發初期來得突然,出現頭痛、發熱,食慾不振及全身不適。身體先出現針尖細小紅疹(斑疹),然後迅速發大及突出(斑丘疹),一天後變成水門(疱疹)。三數天後,水泡逐漸變濁,然後縮乾結痂(痂疹),見圖下。

水痘通常先在頭皮及軀幹出現,然後伸展到臉、膊、胸、腋及背,最後到達四肢、口腔、陰道和眼結膜。一般而言,患童最難忍耐是痕癢、父母較擔心的是發燒。很多長者誤會水痘越發得多越好,那是絕對錯誤的,是落伍的想法。事實上,水痘引致的併發症不少,包括皮膚感染、腦炎、肺炎、腎炎、肝炎、角膜炎、關炎、心肌炎、猩紅熱及出血症等,有部分患童長大後生蛇(帶狀疱疹,見下圖)

 

香港於過往30年便有10宗死亡個案,而美國未引用疫苗前每年也有100宗因水痘併發症死亡。注射水痘疫苗有80%預防作用,即使他日出水痘亦較輕微,長大後生蛇的機會少了5倍,只有萬分之一。此外,孩子亦因接種了疫苗而病少一次,減少了缺席上課和考試,父母亦因此不用告事假照顧小孩。水痘疫苗十分安全,反應除針口腫痛外十分輕微,注射後兩星期內10%會有微熱,5%會出幾粒水痘和紅疹,嚴重反應十分罕見。有鑑於此,美國已將水痘疫苗納入“常規”注射時間表,“所有”嬰兒達12-15個月大便需接受注射,而孩子達4-6歲便需接受加強注射。水痘屬高度傳染病,一般個人衛生措施和消毒都不能有效預防水痘的,父母應為加強孩子個人保障着想,盡速請教醫護人員。

 

「流行性感冒」疫苗

 

自從「沙士」、「禽流感」出現,令人心惶惶,全球對流行性感冒的警覺性也大大提高。的確,流行性感冒每年均導致數十萬人計人士需要接受治療,單以美國為例,平均每年都有約36000人死亡。流感會令患者發高燒、全身乏力、肌肉痛楚、頭痛、傷風咳嗽和喉嚨痛,年幼的(特別是2-5歲以下)容易全身抽搐(高熱痙攣)。學者更擔心的是當人流感和禽流感基因結合,便會產生洗牌效應,形成世紀大災難,可奪數千萬人的寶貴生命。流感疫苗有效嗎?根據醫學報告,視乎接種者身體狀況和年紀,流行性感冒疫苗能有效預防病毒高達50-80%,能有效減少患病率及住醫院率;同時亦減少併發症、看醫生及吃抗生素的次數。當然疫苗不能預防禽流感、變種的大流感和一般的傷風咳嗽。注射疫苗後,有效期為4-6個月,有需要人士需每年接種一次,最佳注射時間是在高峰期前一個月。

 

根據經驗,醫學界一般建議市民在每年10-12月接受注射。因疫苗有限,香港甚至美國只推荐此疫苗於高危人士(圖表七)

 

疫苗一般反應不大,針口紅腫痛都不嚴重,約10-20%會於接種後發燒。這些癥狀一般持續1-2天,會自然消退。嚴重過敏性反應十分少見,約一百萬份之一機會有克巴綜合症。

 

人類乳頭狀瘤病毒

 

(HPV)人類乳頭狀瘤病毒有約100種型號,其中約40種型號會感染生殖道,可經直接接觸或性接觸得來,感染後有機會導致子宮頸癌(HPV16, 18, 52, 58)或引起變種的大流感和一般的傷風咳嗽。注射疫苗後,有效期為4-6個月,有需要人士需每年接種一次,最佳注射時間是在高峰期前一個月。

 

根據經驗,醫學界一般建議市民在每年10-12月接受注射。因疫苗有限,香港甚至美國只推荐此疫苗於高危人士(圖表七)。此疫苗一般反應不大,針口紅腫痛都不嚴重,約10-20%會於接種後發燒。這些癥狀一般持續1-2天,會自然消退。嚴重過敏性反應十分少見,約一百萬份之一機會有克巴綜合症。生殖道疣(HPV6, 11)。在美國超過二千萬婦女受感染,而香港婦女平均有約10%受感染,沒有濫交的婦女亦不能倖免。九成婦女感染後並無發病,亦可能無徵無狀而自己康復;但有些感染後會有機會導致子宮頸癌,美國每年患子宮頸癌人數超過十萬,有3700人因而死亡。「人類乳頭狀瘤病毒疫苗」是滅活疫苗,主要針對四種HPV型號(HPV6, 11, 16, 18),能保護大部份子宮頸癌和生殖道疣。相信疫苗的保護能力是長久的,但婦女必須在未接觸病毒前注射才會生效,所以9-12歲起已可以注射疫苗,可在6個月內分三次注射。此疫苗反應不大,可引起針口紅腫痛及發燒,不用處理便會自行消失。嚴重敏感反應罕見,懷孕中的婦女應暫緩接種。此疫苗並沒有評估9歲以下,或26歲以上的安全性。最後必須一提的是,此疫苗並不能取代每年定期的婦科檢查,謹記!

 

輪狀病毒

 

輪狀病毒是一種比微菌還要細小的病毒,是引致全世界兒童患腸胃炎的最重要病毒,直接威脅無數嬰幼兒的健康,尤以年齡於三個月而三歲最為高危。此病毒一年四季都肆虐,病者會發熱和嘔吐,嚴重情況則因人而異,可一天內嘔20次。接踵而來的是「肚子痛」及「肚疴」,會維持39天不等,每天疴10-20次是等閒事的。如不及時治理會引致「脫水」、「全身抽筋」、「休克」、「肝腎功能衰竭」,甚至死亡。輪狀病毒腸胃炎十分普遍,約佔急症入院人數10-15%,佔腸胃炎患者40-50%。此病毒全球都會肆虐,在香港可慶幸的是每年死亡個案不多,但每年因疴嘔入院吊盬水(靜脈點滴)的兒童便有二三千名,到醫務所及門診求助的個案更以萬計。據統計,每位小朋友於5歲前大部份都曾感染過此病毒,有些更感染三數次,因此父母絕對不可掉以輕心。輪狀病毒具高度傳染性,良好個人衛生和衛生設施並不能有效預防這病,而亦沒有特效藥可治愈這病毒,「預防疫苗」則能為嬰幼孩提供最佳保護。臨床研究也證實疫苗為兒童提高保護能力,接種後亦大幅減低了入醫院(80%)和看醫生的機會。當然此疫苗並不能保護由其他病菌引起的腸胃炎,因此父母必須緊守個人衛生習慣。「輪狀病毒疫苗」副作用不大,與感染到此病得到的風險比較安全得多,只有1-3%嬰兒於7天內可能有輕微發熱、肚瀉或嘔吐,2-3天後症狀會自行消失或減輕。至今已有超過100萬嬰兒服食,但還未錄得任同嚴重反應,腸套叠的風險亦沒有增加。縱使如此,父母應留心孩子有高熱、疴血、嚴重嘔吐、腹漲、行為變異、氣促、面和手腳腫漲等敏感反應。如有懷疑,請立即和醫生聯絡或到急症室求診。

 

「輪狀病毒疫苗」是“口服”減毒液體活性疫苗,最佳在6個月齡前服食。香港有兩種疫苗選擇,分23次服食,詳情可請教醫生。接種疫苗後應禁食15分鐘至1小時,避免嘔吐和食物減少疫苗功效。但正在患病、有疴嘔或發熱的嬰兒應先治好疾病,延後注射疫苗,如孩子有特別敏感或在上次接種時有不良反應、有免疫失調或最近接受輸血和免疫球蛋白治療,必須先請教醫生。

 

 

 

 

 

 

 

 

 

 

 

兒童肥胖

醫療系統計時炸彈?

 

 

許多人對沙士這類傳染病都會即時產生恐懼,覺得對生命及財產造成傷害。不過,讀者有否想過,一些非即時出現的疾病,其實對社會的威脅更大。

 

就以肥胖為例,雖然它非能傳染,但對社會的損害,並不遜於傳染病。最近十年,肥胖問題直迫全城。深究箇中原因,兒童肥胖乃問題之根源。去年12月初,新英倫雜誌就發表了兩篇關於兒童肥胖的評論文章,內文主要是針對如何引發成人冠心病早期高發病率,而其重點大概如下。文章指出,肥胖可分為四個時期。由美國經驗可以看到,自從70年代起至現今,兒童的體重問題存在於任何種類和階層,且不斷上升。每3名兒童及青少年,就有1名屬於肥胖。至於香港,根據最近衛生署統計數字,每5名兒童及青少年,就有1名屬於肥胖。詳情請參考圖表。如果情況持續的話,在不久將來,香港肥胖兒童絕對有『超英趕美』的本領呢!許多肥胖的兒童並沒有任何病徵,看起來還相當健康。『肥肥白白』的小朋友,更討爺爺嫲嫲、公公婆婆的歡心。不過,當這批兒童進入中年時期,亦即正正現在,肥胖帶來的問題便開始浮現了。最明顯是得來了二型糖尿病,其風險比往日增加10倍。醫學報告顯示,在10年前,每10名兒童有7-8位患上先天性的一型糖尿病;但時至今日,因後天生活飲食及習慣而引起的二型糖尿病的數字,遠比一型糖尿病還要高呢,但這些還未計算其他禍害,包括脂肪肝、睡覺窒息症、骨科問題等,你話可怕不可怕!

 

禍不單行,肥胖可怕之處,不單存在於生理上,還見於心理及精神上,例如在肥人一族身上發生的飲食失調現象、焦慮症、抑鬱症…,不少肥仔肥妹更受到同輩排擠,甚至影響求職機會,更不用說減低在社會的競爭力呢!然而,由第二時期,進入第三時期,確實需要一段日子。根據該兩篇文章的內容,單憑肥胖這個因素,青少年直接患上冠心病的發病率,由5%躍升至16%,到了2050年,美國的肥胖一族,將會平均減壽2-5年,後果絕對可媲美癌症的禍害,可怕嗎?如果讀者仍以為癌症單單是致命的頭號殺手,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我們絕不能輕看「重磅」這隻『黑馬』。如果到了這刻,我們仍然按兵不動,不良飲食習慣的旗幟仍然高舉的話,當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隔代肥胖,就會如我們經常談論的『隔代貧窮』一樣,永遠走不出這個死胡同,到時只可嘆句:可悲,可悲!

 

現時,雖然兒童肥胖的影響並未明顯:但是,如果再沒有有效的措施打擊這團可怕的脂肪,讓這種風氣繼續慢延,不久將來,整個醫療系統將會崩潰。問題就如全球暖化一樣,人類最終自取滅亡。因此,即時的果斷行動刻不容緩。相信不少讀者會問:「推出相關治療,如藥物或手術,不就可以嗎?」我們應該知道,藥物和手術起不了甚麼根本性的作用,而三份一的問題主要來自食物,如果我們不從問題的根源著手,問題根本解決不了的。要解決這個看起來很棘手的問題,道理其實非常簡單,問題是生活形態是否持續。要徹底解決這個亦易亦難的問題,我們可以從幾方面著手。

 

首先,政府應訂立清晰的公共政策,只有長遠且堅定的政策,擔當牽頭的角色,再配以環境的改變,行動和文化的推行,才可將這個訊息深入民心。『吸煙不單影響健康,更可禍及下一代』這個概念直接到深入民心:不過,正如上文所述,肥胖亦在代代相傳,所以,若然將這句口頭換上了:『肥胖不單影響健康,更可禍及下一代』,又真的貼切不過喎。現時,如果煙民要購買保險,保費會隨著吸煙帶來的風險,而相對提高;其實,保險界又何不亦考慮將肥胖一族的保費增加,一方面抵銷風險,另方面以視警戒呢?除了推行食物標籤,政府亦不妨在媒體廣告上,對那些高脂低纖的食物加上警告字句,又或在電視播放時段多加留意。現時在小學推行之『健康飲食在校園』計劃,無論在小食部的零食控制,抑或家教會和飯盒供應商的交流,屢見成功,冀望能再接再厲,杜絕不良食物再次沖擊校園。

 

城市規劃方面,政府可鼓勵市民在舒適環境下,多使用行人天橋和隧道,多做運動。又或多興建運動設施,例如球場等。當然,如果市民能在無煙城市下做運動,相信健康倍增。話說回來,兒童肥胖的問題,家長的角色重要萬分。為人父母者,必須以身作則。在處理食物這一項家庭議題時,絕不能掉以輕心。父母必須摒棄『肥就是福』這些舊有的傳統觀念。家長亦應陪同小朋友觀看電視及網上有關食物廣告,並在旁解釋。在空閒時,不妨多做些有益身心的運動,例如游泳、打球或踏單車,既可親子,又可強身健體,何樂而不為?話到尾,肥胖是個人的責任,如果我們不愛惜自己的健康,一旦出現毛病,理應必須自行解決問題,而並非將醫療責任推卸到納稅人,又或公共醫療系統的身上,成為他人的擔子。

 

資料來源:N ENGL J MED WWW.NEJM.ORG

DECEMBER 6,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