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name:  Password: 
Remember Me | Forgot Password 
精神科
鑰匙一:精神科專科醫生

抑鬱天書 - 四大專業論攻略

鑰匙一:精神科專科醫生

 

「醫生,我過去三個月經常早醒,每朝4點就會眼光光,直到6時起床,長此下去,我真的忍受不了…」May的淚水從眼眶快要掉下來。「那麼,你還有其他不適嗎?」醫生親切地慰問。「或者因為最近胃口不佳,體重足足輕了10。又因為睡得差,我覺得最近沒精打采、疲倦、無記性、難以集中精神,有時,腦袋好像停了,好難思考,做不出任何決定。朋友話我反應遲鈍。有時,我真的覺得死去便算…」May咽著喉,停了一會,續說:「以前,每逄假日,我都喜歡約朋友打麻雀,但近來,我真的提不起勁,只覺得整個人悶悶不樂。」說到這裡,May經已哭成淚人。為了解May的情況,醫生將問卷遞給May,請她回答。「May,從問卷資料顯示,我相信你患上抑鬱症。」醫生對May說。May點頭示意,繼續聽醫生講解……精神科專科醫生李德誠表示,抑鬱症沒有單一成因,通常是遺傳加上環境因素形成。而患者容易情緒低落,或者憫憎。失控的哭泣更是抑鬱症患者求救的訊號。抑鬱症患者往往睡眠質素下降,包括出現失眠、半夜驚醒或早醒,這些病徵通常持續兩星期或以上。有些抑鬱症患者,亦同時出現生理上不適,如腸胃不適、便秘、腹瀉、頭痛、背痛、呼吸困難、喉嚨緊或頭漲等現象。

 

抑制症分類法

 

簡單來說,抑鬱症可分為兩類:

() 單向性抑鬱症,即每次發病時總覺得不快樂,主要與壓力有關。

() 燥狂抑鬱症,又稱兩極性情緒病,有時情緒低落,有時則興奮 (HIGH),病因多與遺傳有關。

 

減肥藥可導致抑鬱

 

李醫生解釋,抑鬱症的成因有多種,包括遺傳因素。不過,要注意的是,家族史並不等於家族成員一定會患上抑鬱症;相反地說,沒有親友有病史並不能抹殺患上抑鬱症的可能性。而不同種類的壓力,包括婚姻、工作、親人過世…,亦是導致抑鬱症的表表者。長時間服用一些舊式血壓藥、安眠藥或避孕藥,可助長抑鬱症的出現。李醫生提醒市民,減肥藥亦有機會導致抑鬱症。由於減肥藥部分屬興奮劑,並釋放多巴胺,以壓抑食慾。若長時間依賴減肥藥而獲得多巴胺;當停上服用減肥藥時,身體上或未能自然釋放多巴胺,而導致急性抑鬱症。其他的致病原因還有長期病患,如心臟病、中風、糖尿病、癌症、老人痴呆症及甲狀腺機能低等等。消極思想、產後及經期前的荷爾蒙改變,以及濫用藥物亦是抑鬱症的元兇。而酗酒亦令人情緒低落。

 

 

抑鬱就如癌症

 

輕微的患者會出現情緒低落;而中度出現早醒,反應緩慢,若出現幻覺或幻聽,則較嚴重。眾所周知,癌症有分期數,越早發現,治癒率越高。李醫生認為,抑鬱的情況一樣,若抑鬱症可在發病首半年至一年被發現,患者可在6-8星期內痊癒,治療效果見佳。

 

 

雙效能藥物治療效果佳

 

為調理腦內傳導物質,雙效能的藥物是較新式的治療方法。由於影響抑鬱的傳導物質有三種,包括血清素、副腎上腺素及多巴胺。除針對血清素外,雙效能的藥物可同時改善副腎上腺素及多巴胺,令效果更完美。還有,舊式三環素及情緒穩定劑亦是治療抑鬱症的藥物。新一代的抗抑鬱症的副作用較少。李醫生補充,社會性治療亦是重要的一環。家人的支持及社會上的協助亦非常重要。若家人能加添愛心,對抑鬱症及患者多加了解,相信患者的康復期指日可待。為使患者得到更全面的治療,臨床心理學家的角色亦不容忽視。

 

 

鑰匙二:臨床心理學家

 

「醫生,點解媽咪成日鬧我?全世界人都不鍾意我,對我不啾不啋?」雖然今日是欣欣的16歲生日,但她似乎一點也不開心。半年前,欣欣開始出現抑鬱的現象,如失眠、思想負面、在學校社工的鼓勵下,欣欣開始見臨床心理學家。「咁,點解媽咪鬧你?」臨床心理學家問。「我不大記得全部內容,腦內只覺得媽咪話我這樣不對,那樣做錯…」欣欣低著頭…「那麼,媽咪是否為你著想,關心你?」臨床心理學家嘗試將欣欣的負面思想扭轉。「也許你說得對…」欣欣點頭示意。

 

臨床心理學家繼續對欣欣進行認知行為治療…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臨床心理學家黃蔚澄博士指出,認知行為其實可分為認知和行為。認知可影響行為表現,尤其對青少年來說,認知主要讓他們了解問題所在,特別是思想上的謬誤(表二),從行為治療而解決問題,目的在於建立理性思維。博士解釋,抑鬱症患者通常對自己、對別人、對將來都覺得無望。而臨床心理學家會建議患者以實證,找出問題所在。當問題真的出現了,臨床心理學家會用不同的方法助患者將問題解決。

 

 

掌握行為治療技巧

 

至於行為治療,目的是要患者建立自信和自專心。行為治療大致可分為以下四項:

憤怒管理技巧…

憤怒是一種強烈的情緒,首先要了解憤怒的原因,從而分析及解決。(表一)

溝通及社交技巧…

坦誠表達、平心聆聽及接納對方的感受都有助改善溝通及社交。

 

解決問題技巧…

以解決問題的態度處理衝突為例,由認清問題到檢查成果,都必須掌握當中的技巧。(表三)

時間管理技巧…

寫下時間表,計劃好每日要做的事情,並加以實行

 

ABCDE看負面思想

 

博士坦言,認識自我價值、自我和所長是轉化負面思維的重要之處。他建議以ABCDE來對付負面思想。博士在總結時補充,全世界研究自殺的資料顯示,約5成自殺人士有抑鬱現象。他坦言,公共健康教育是預防抑鬱,甚至自殺的最基本因素,只有了解壓力,懂得應付壓力或負面思想,才真正能解決基本性問題。雖然,香港人已開始認識情緒病,但無可否認,標籤效應卻阻礙了不少求診的個案。在這一點上,家庭醫生一直發揮作用。

 

 

鑰匙三:家庭醫生

陳伯今年62歲,患上糖尿病多時。雖然他已經到達退休年齡,但由於他仍想供養兒子讀大學,所以遲遲還未敢退休。由於最近公司裁員,陳伯的工作日益沈重,無論是辦公室助理,或是文書的工作,都由陳伯一人負責,令他的工作壓力漸大,苦不堪言。最近,他總覺得身體出了什麼亂子,在妻子陪伴下,到家庭醫生診所尋找答案。「醫生,我成日頭痛,就似感冒了很久,仍未見好轉般。」陳伯對著醫生說。「讓我檢查一下…唔,陳伯,除了感冒外,還有其他不適嗎?」醫生問。「呀,他自上個月開始,總是睡不好,經常失眠。對什麼都提不起勁,就連他以前最愛的養魚興趣,現在也失去。」陳婆婆搶著說。而陳伯只坐在一旁,低著頭,不發一言。在醫生詳細詢問情況後,醫生建議陳伯填寫一份精神健康評估表。「醫生,他到底有什麼病?」陳婆婆緊張地問。「從評估報告看來,陳伯所患的是抑鬱症。」醫生斬釘截鐵地說。他倆都愣住了,似乎有黠接受不了。不過,經醫生詳加解釋後,才平靜下來。羅蓮娜醫生表示,現時的家庭醫生,已經不但對病人的生理作出診斷,亦同時兼顧他們的心理,甚至情緒狀態。同樣地,病人除了要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外,亦應該在精神及情緒上找到平衡點。萬一什麼出了岔子,就要馬上告知家庭醫生,找尋專業的意見。陳伯在家庭醫生的診斷下,依時服藥及複診,病情也初露曙光。從經驗所得知,現時病人對情緒病的求診個案有增加的趨勢。羅醫生認為,解釋病情,令患者接受適切的治療非常重要。有時,醫生亦要細心聆聽病人的問題,以助他們解決日常生活所遇到的難題。除給予藥物治療,鼓勵病人定時複診外,輔導亦相當重要。若病情嚴重,家庭醫生亦需與病人解釋後,轉介到專科醫生或臨床心理學家。以她的病人為例,當她的病人因傷風感冒而再次找她時,她亦跟進轉介後的情況,盡量令病人身心重回正軌。羅醫生笑說,從另一角度看,家庭醫生是都市人第一「把關」(GATE KEEPER)的專業團體,所扮演的角色不但是醫生,有時亦是老師(傳授醫療知識)、臨床心理學家(輔導),甚至朋友(了解病人的需要)。對抑鬱症的病人來說,家人的支持及對病情的了解,尤其重要。可惜,不少都市人反映,一旦親友患上抑鬱症,他們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

 

 

鑰匙四:社工

 

王太的兒子自從中五輟學後,一直躲在家中。雖然王太懷疑他患上抑鬱症,但無論王太怎麼勸,他都不肯看醫生。王太真的什麼辦法也沒有,直至有一次,王太巧遇相識十載的張太。「王太,你個仔最近怎麼樣?」張太問。「唉!他由朝到晚都躲在床上,雖然我懷疑他可能是情緒病,但他不肯看醫生,我真得沒他辦法。」王太縐著眉。「你點解不嘗試到附近那間社區中心求助,聽說那些社工可以幫助情緒病家屬喎!」由於張太是王太的同學,所以亦希望能助她一把。王太彷然大悟,馬上走到社區中心,小心閱讀宣傳單張後,致電社區中心求助。浸會愛群社會服務處精神康復家屬資源及服務中心主任陳淑芬表示,社區上有不少資源提供給情緒病(如抑鬱症) 的家屬,以其中心為例,最直接的方法莫過於致電精神健康諮詢熱線。當他們收到求助電話後,約7個工作天便可進行家訪,以了解情況。亦有不少家屬會約見中心的社工,以便進一步跟進。有些家屬學懂技巧後,更可成功勸服患者求診,或令患者自行到社區中心進行個人或小組輔導。若有需要,中心亦可提供轉介服務,令患者得到適切的治療,例如臨床心理治療。至於外展服務,其社區中心亦可提供上門教授課程、生活導向指引、精神健康評估及轉介服務。同時,為加深家屬對抑鬱症的認識,社區中心亦有舉辦講座,由專業社工主講,目的在於協助患者早日康復。陳姑娘補充,若患者經已出院,社區精神健康照顧服務可於出院一年內,轉介到社工跟進半年至一年,以協助患者訂立個人目標,融入社會。現時,香港家庭福利會在不同地區也有提供支援服務,以協助患者的不同的家庭處理情緒病問題。

 

抑鬱與自殺…因與果的關係?

 

自殺是本港第六大死因。為深入探討自殺箇中原因,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於2004年在本港成功訪問2,219名年齡介乎1559歲的人士,查詢他們的精神健康和自殺行為 (表四)。結果發現6.6%市民在過去一年曾考慮過自殺,2.4%曾為自殺作出計劃,1.7%曾經企圖自殺,0.2%更曾因自殺而接受治療;不論男女,考慮過自殺的普及率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不過,其中以1524歲的女性的普及率最高。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的總監葉兆輝表示,就抑鬱而言,抑鬱是自殺的象徵,多於原因。處理抑鬱個案,首要任務是探求抑鬱的原因,例如家庭問題、債務問題、社會支持、解決問題能力、健康生活方式等。只有處理抑鬱的背後根本原因,才真正幫助患者重回正軌。他認為,除了給予醫療上的治療,改變思想、家庭支持、社區支援和懂得向有關社會團體尋求協助,都可改善自殺情況,而且更是事倍功半。因此,精神健康能有效地防止自殺和減少企圖自殺的出現。博士補充,世界衛生組織倡議公共健康的防止自殺策略,包括精神健康教育、強化家庭關係、社區支援網絡、為醫務人員、社工、教師、傳媒等專業人士提供防止自殺的培訓、減少接觸自殺工具的機會和進行防止自殺的研究等。而該中心在獲到優質教育基金下,向本港學校推出「憂鬱小至子」計劃,以鼓勵學生從少建立正面思想。博士說,不單要面對抑鬱症的情緒病問題處理背後各種心理、社會和個人因素更是重要。而社會上,失去希望亦造成自殺的一個原因。他總結,隨著公共健康的推動,香港的自殺數字,已由2003年的1,264人減至2005年少於1,000人。

 

 

經年齡和性別因素調整後,以下各因素與香港市民過去一年考慮過自殺有明顯的關係:

 

什麼是「非典型抑鬱症」?

一般而言,「非典型抑鬱症」較容易出現在少女身上。患者每日都需要長時間睡眠,例如至少12小時;不過,起床後,卻依法像睡眠不足而賴床,沒精打采之餘,亦會胃口大增。

 

「抑鬱症」與「不快樂」有什麼分別?

抑鬱症的患者一般病徵持續兩星期或以上:與以往比較,明顯地比平日嚴重。例如,一位眼淺易哭的人,以往就算落淚,也可於合理時間內控制情緒;但抑鬱症患者一哭不能自已、失控,甚至找不到哭泣的理由。

 

後記

自從巨星張國榮跳樓身亡,各界對抑鬱症開始多一點了解。抑鬱症雖然能奪去人的性命,但它並非不治之症。可幸是,如果發現得早,更可於6-8個星期內全面康復。可惜是,現時還有不少人因「標籤效應」而嚇怕,不敢正視。如果正如許多父母所說,適當的發燒能令小朋友長高 (在此不論是否屬實);又或打工仔所講,小病是福,起碼可享有額外一兩日假期。那麼,我們何不放開一點對待抑鬱呢?試想想,攀過抑鬱這一座山,或者所見的天空比以往更美呢!